本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 汤晓莉)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红色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为深入探索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11月29日,在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球探体育比分:2023级学生代表开展了以“让课堂有‘知’有‘行’”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通过沉浸式教学和动手实践体验,重温淠史杭精神、感受非遗魅力,从而提升了对思政课获得感。
吃水不忘挖井人
“行走的思政课”第一站——淠史杭工程纪念馆。“青山绿水红土地、人间天河淠史杭”,走进淠史杭工程展览馆,讲解员的一句开场白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在负一楼的“苦水”展区,一尊尊雕塑、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详尽描述了历史上江淮分水岭地区群众所受的水患之苦。1958年8月19日,皖西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挖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也成为一座人民治水的历史丰碑,也被誉为水利奇迹的治水壮举。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同学们了解了淠史杭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效益发挥的历史瞬间、感受到老区人民的巨大牺牲精神,同学们都为之动容。当来到四楼展厅,同学们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当年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和展柜里的小推车,在当年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工人们肩挑手扛,开挖出的土方量可绕地球10多圈,同学们都惊叹道:太了不起了!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行走的思政课”第二站——苏家埠战役陈列馆。苏家埠战役陈列馆分为徐向前元帅广场、苏家埠战役纪念园等。走进苏家埠战役纪念园,同学们便想起了大别山硝烟四起的一九三一年。“苏家埠战役是围点打援战术教科书级别的实例,同时开创了红四方面军大兵团作战的先河,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以至于被西点军校纳入军事必修教材供学员学习。”讲解员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着。通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真人比例制作的视频、一件件实物(仿制品),同学们仿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同学们边听讲解,一边驻足拍照,互相讨论着,都发出了感慨:没有革命烈士的浴血奋战,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那个年代里条件极端刻苦,战士们克服种种困难也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学习上的一点点苦又能算什么呢?
匠人匠心,知易行难
“行走的思政课”第三站——康宁竹编。在活动现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思老师首先跟同学们讲述了组织此次非遗之旅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她强调:在高校中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理与文化自觉心理,促使学生深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邹红老师从“努力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工艺传承下去”开始,讲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介绍了竹编历史文化根源,热切勉励师生们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使命。邹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车间和成品展示间,引导同学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再感知,从而更深入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同学们看到一件件的展品,无不感慨:好美好神奇,一根根普普通通的竹条就能编成物件和艺术品。
随后来到邹老师的教室,同学们跟着邹老师一起学起了竹编,邹老师和师傅们由浅入深地传授着编法,同学们认真地学着,纷纷表示:看着容易,自己实际做起来还是有难度,一件成品的背后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
学而不思则罔
来自23级电子商务4班的申昕一同学在活动现场说到:通过历史图片、实物、音视频和场景再现等方式,看到了淠史抗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效益发挥的历史,了解了淠史杭水利工程的时代变迁,感受到了淠史杭工程蕴含精神内涵的熏陶,认识到了淠史杭工程的时代价值。我决心在大学期间要积极入党,听从党的领导,努力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来自23新能源3班的卢梦溪同学感悟道:今天有幸体验竹编非遗,结合思政老师课堂讲授,让我感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认识到非遗传承是需要代代相传,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肩负起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
立德树人,思政领航,让同学们走出校门,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地,让思政教育“动”起来“活”起来,让思政课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切感悟中体会理论和真理。